《把日常过成剧本杀》作者:老天鹅啊

第7章 哈伯所长
  27岁?这应该不是学生也不是家长吧?关注这个公众号干嘛?
  难道是位数学老师?看到文章有知识点硬伤,所以来吐槽?
  我又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文章。
  虽然我是个教化学的,但我初中数学也不差,就我个人而言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原本数学老师给我的稿子写得比较生硬,我还给把文风整俏皮了一点。
  垃圾吗?我觉得不垃圾啊,我甚至还挺美,觉得自己把知识点和可读性结合得天衣无缝。
  我也思考了一下要不要加这个人为好友请教一二,但仔细想想还是别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没准人家就是喜欢看纯知识点,不喜欢活泼风的呢,我又不能只照顾他一个人的感受。或者说,还可能是个纯粹的杠精呢,理他干嘛。
  这么想着,我利索地把手机甩到一边,接着去思量我的“筋骨”去了。
  *
  周六、周日是我的上课时间,手上的初三学生都移交给其他老师了,新接手的高二、高三学生寥寥无几——高二开始选科了嘛,选化学的少了很多,报课的自然就少了。
  大佬涵也不会在我上课时间找我,所以这两天我过得很是轻松写意。
  不过高二开始化学确实又比高一难了八个度,而我早已忘了我高考化学是怎么考出接近满分的,所以备课的过程倒是格外艰辛。
  由于我一上讲台就紧张,被学生问到我不会的问题容易当场死机,于是就不得不在备课时把细枝末节全部查清楚。
  所以通常来说,我备课的时间比别的老师长得多,也不太会有被问住的时候。
  有些学生会觉得我博学多才,其实都是课下流的血汗。
  同样因为紧张,我上课时什么知识点后面讲什么故事、说什么笑话基本都是固定的,几乎没有临场发挥的时候。
  有时候因为特殊原因紧张过头——比如家长要求坐在教室后面听课之类——我就会忘记讲故事、讲笑话,常常一个知识点压着一个知识点地讲。
  也可能是因为这些原因,黑老师判断我更适合教高二、高三吧,毕竟初三、高一年纪还小,受不了这高压课堂的折磨。
  周日下午的新学生读高三,男孩,一米八几的个头,胡子浓郁。
  毫不夸张地说,往我旁边一站,没人看得出谁是老师谁是学生。
  他走进教室,看了我一眼,愣了愣,没说话。
  我心想,脸可以嫩,逼必须装。
  我面带微笑地看着他,略一点头:“来啦,龙同学是吗?”
  他闷闷地应了一声:“嗯。”
  我说:“你找个空位子坐下来吧,尽量往前坐,我们5分钟后上课。”
  然后他去找座位了,我拧开保温杯战术喝水。
  *
  这个龙同学,化学确实学得不太行,是那种从基础就没打稳的不太行。
  眼看这就快高考了,估计家长也是实在着急了,所以花大价钱报了一对一讲课的课程。
  我讲课时他基本都是一个表情,也没有不耐烦,也不怎么愿意回答我的问题,甚至听不懂也不会告诉我。
  但是好在,我能感觉到。
  这么闷头讲下去不是办法,我把记号笔帽“咔”得盖起来,有些尴尬地笑了笑:“可能……对化学不太感兴趣是吗?”
  他终于有了点反应:“感兴趣啊,我要是不感兴趣我选它干嘛。”
  这倒也是。
  一对一讲课不像讲小班课那么紧张,我就暂且跟他聊了起来:“可是刚刚那题用到的知识点,很多都是高一的知识啊。如果你对化学很感兴趣,那为什么……”
  他扁扁嘴,显然不是很想理我了。
  我换了种问法:“那这样吧,你告诉我你为什么对化学感兴趣。”
  他提到了一个我万万没想到的东西:“因为《钢之炼金术师》。”
  他说:“还有《绝命毒师》。”
  我大致明白了,他不是对化学不感兴趣,是对很基础的化学不感兴趣。他想学点牛逼的,而目前为止的化学知识枯燥得让他失望。
  我就开导他:“你不能这样啊,你知道安西老师那个去了美国的学生吧?本来很有天赋的,但是觉得练基本功没意思,非要离开老师去美国参加比赛,结果把自己的天赋糟蹋了。”
  他愣了愣才知道我说的是《灌篮高手》,但显然很知道我在说什么:“那你能不能别讲得那么无聊,一题一题又一题的,化学课就只能讲题吗?生活处处有化学也是你们说的,化学课上只讲题也是你们干的。”
  我头疼,这孩子从头到尾没叫过我一声老师。
  而且眼瞅着高考都近在眼前了,700多块钱两个小时的课,他居然还想在课上听故事?
  我在心里叹口气,进而开导自己——能在这儿报课的孩子家里一定是很有钱的,我不该以自己的消费水平来揣测我的客户。
  “好吧,可能是我太着急了,”我抬头看看日光灯,“就比如刚才我们讲的那个知识点,用到了‘氨的合成方法’以及‘用氨制备炸弹’的化学方程式。那么你知道第一个成功合成氨的人是谁吗?”
  孩子摇头:“不知道。”
  我说:“是弗里茨·哈伯。其实你应该看过他的照片,在你初三时学铵态氮肥的时候,他的照片就印在知识点旁边。”
  *
  所以我为什么要给一个高三生,讲我给初三生准备的课堂小故事呢。
  “哈伯是个犹太人,出生在染料商人家庭,因为受染料这个环境影响,从小就醉心化学。
  他是个天才。考上了德国皇家工业大学,19岁就博士毕业,28岁当上大学讲师,34岁就是‘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所长,这里的‘威廉’就是当时的德皇。
  我们都知道种植作物需要施肥嘛,在他之前人类只能使用天然氮肥。你懂的,就是粑粑。
  但是当时世界人口激增,粮食已经很不够了。这样下去,地球可能会迎来□□时代。这种时候,哈伯用这个化学方程式,合成了氨,完成了人工固氮,成功制备了氮肥。”
  我说着把黑板上的两个化学方程式圈起来:“当时人们对哈伯感恩戴德。因为是由气体制备肥料,所以人们称呼他为‘用空气制作面包的圣人’。”
  “但是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萨拉热窝事件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
  英国人切断了德国从智利进口硝石的通道。人们纷纷预测,由于德国缺乏硝石,无法制作大量炸弹,所以战争会很快结束。圣诞节前,战士们也许就能回家。
  然而德国方面立刻用哈伯合成的氨,人工合成了硝石,大战继续延续。
  同时,军方与哈伯商议,要发明能够更快结束战争的强力武器,这就提到我们下一题主要考察的物质了——绿气。绿气早在炼金术时代就已经被化学家舍勒发现,在成功制备绿气的一瞬间,舍勒的肺部就受到了这种气体的伤害。一百多年过去,从未有人想过用这一气体做坏事,但哈伯想到了。
  他将这一气体率先用于战争,并在后续过程中不断进行进一步研发。当然,一些别的国家也立刻进行了相关研究,化学战争成了这场大战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死伤无数。
  在看着敌军士兵在一片黄绿色气体中,做出类似‘旱地溺毙’的痛苦姿态时,哈伯仍在为自己的成功大笑。
  当然有很多人指责他。他的妻子克拉克·伊美娃因不堪忍受而饮弹自尽,当他获得诺贝尔奖时,其他科学家都不愿意和他同台领奖。但是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为了更快结束战争。
  他说:‘在和平年代,科学家属于世界;但在战争时代,科学家只属于他的祖国。’
  他确实很爱德国。
  直到德国战败以后,他还试图通过‘海水炼金’的方式来帮助德国赔偿战败赔款。当时他的研究所里有个研究员,每次测试海水中的含金量,都比其他人测出来的高得多,但最终发现这是因为那个研究员戴着金丝眼镜,而事实上海水中根本没有那么多金元素。于是这个方案就失败了。
  之后哈伯就潜心搞学术,把自己得研究所打理得非常好,科研成果也都是顶尖的。
  但是讽刺的是,他是个犹太人。
  之后希某人上台,他因受到迫害只能离开了自己出生、长大的德国,并最终客死异乡。
  他的墓碑上还刻着:他永远是德国最忠实的奴仆。
  但是他所发明的毒气,在他死后被进一步开发,应用到了针对犹太人的屠杀中。
  他的旧友爱因斯坦也说过:‘哈伯的一生就是德国犹太人的悲剧——那种单恋的悲剧。’”
  龙同学诧异地看着我,我知道现在的我在他眼里闪闪发光。
  *
  其实我给初三生讲这个故事时他们一般没什么反应,好像不太能get到我的意思,但是高三生果然还是更能共情。
  为了方便传复习资料,下课后我加了龙同学的社交帐号,回家路上我就看到他发了票圈:你永远也不知道一个看起来枯燥至极的老师脑子里藏了多少故事。
  差不多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有了一点点做一个老师的信心。
  坐在地铁里,我想,或许我不用那么紧张,或许我是可以用比较轻松的姿态去上一节课的。
  同时,我的手机“叮咚”一声。
  打开社交软件,是大佬涵找我:小王啊,周五那篇推文我看了,我觉得还不错,第一篇推文能这样已经很好了。我觉得这个工作很适合你,而且你也有进步空间。我找了一个专门做公众号运营的朋友,让他给你稍微讲讲,你等下加一下他好友,就说是我让你加的就行。
  我:好的。
  然后大佬涵就给我推了个名片过来。
  我定睛一看——好家伙,安非他命。
  ——————–
  作者有话要说:
  今日双更,上一章记得看鸭!
  老读者福利章!
  类似福利会断断续续散落文间,小细节还有hin多hin多!
  ps:只能用“绿气”,原本那俩字打不出来,可能因为有毒。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