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作者:千霁

自丹阳水道南下,东行过钱塘,便是会稽。
  
  据《会稽郡记》载,会稽境特多名山水。峰崿隆峻,吐纳云雾,松栝枫柏,擢干竦条,潭壑镜彻,清流泻注。
  其郡治山阴即今之绍兴,几十年后的王献之在这里生活游赏,留下了“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的名句,成语应接不暇便由此而来。
  
  王舒担任会稽内史,官署设立在郡治山阴,一家人自然也将宅邸安在山阴县内,方便他每日前往官署办公。
  
  按晋人习惯,官员到地方赴任,安身宅邸需要自行添置或租赁,朝廷并不提供。有些家贫又清俭的官员会选择在官署附近搭建茅屋草堂蔽身,几个男丁花费一两天时间便能建好,成本极其低廉,然而就像杜甫诗中描述的那样,屋顶上的茅草一到大风天就会被刮走,屋内一下雨就容易四处漏水,把地面床榻全部淋湿。想要风雨不动安如山,还得靠正儿八经搭建的砖石屋舍,没有十天半月无法建成。因此大部分官员赴任,一般会在官署就近处购置一座房产,卸任时再转手卖出。
  
  王舒性格清净寡欲,虽然一直在荆州、青州、徐州那样的重要州郡做方镇长官,却从不主动聚敛财物,下属吏民赠送的礼物有时也留在当地或分赠他人,直到王琅接管了家里的财政大权,通过一系列让晋人摸不着头脑的金融手段,将家中积蓄分割成了一片片看起来都不值钱,需要的时候却能随时支取的流动资产。
  
  几个月前王悦派人到会稽置办的田产土地是她用来养士养私兵的储备地,家人居住的宅邸却是王舒到山阴租赁的地方,待王琅也到山阴之后才付钱买下,除了离官署近没什么优点。
  
  王琅有心借兴修土木掩盖她私底下的一些准备,顺便募集能工巧匠,外加看好会稽名士云集的未来,想准备一处“养亲有兼珍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的自给自足之地,便又在城郊购置土地,兴建了一座庄园。
  
  九月下旬,庄园前半落成,王琅将郡中情况也摸得七七八八,坐到窗边拿着自己整理出来的会稽士族家族谱系翻来翻去,思索要邀请哪些人上门做客。
  
  王允之见她拿着一根炭笔在指间转来转去,显然心思未定,走到她身边替她看列出来的名单。大略扫过一遍,他抽过王琅的炭笔,在名单上刷刷划掉三分之一,又加上一户人家。
  
  “这是?”
  
  “前些天在句章碰到一位故人,他父亲谢鲲昔年曾任大将军长史,也是一时名士,然而未及他成年便去世,留下他和长姊相依为命,最近刚除丧服。山山见了若觉得人品尚可,不如送他们一程。”
  
  “能得阿兄做说客,人品必然不差,我记下了。谢鲲倒也听着耳熟……”王琅偏头回忆少顷,忽然拍了一下手:“此人我知道。”
  
  王允之微微一愣:“山山如何知道?”
  他脑海中快速回忆了一遍谢鲲相关事迹,没想到有什么值得妹妹如此反应,不由心中奇怪。
  
  却听王琅道:“不是说卫玠渡江之初去拜见……”
  她看了看王允之的脸色,见他似乎已经不再芥蒂,才继续说道:“拜见大将军,两人夜坐清谈,大将军请谢鲲来作陪,结果卫玠和谢鲲一见如故,两个人一直谈到第二天早晨。卫玠身体本就不好,他母亲从不让他过度劳累,那天无人管束,彻夜清谈不休,致使卫玠病情加重,没多久就去世。”
  
  王琅口中的卫玠,便是看杀卫玠典故中的那位美男子,被时人评价为中兴名士第一,和他一同出游的人感慨他的风姿之美,宛如明珠在侧,朗然照人,美貌还在掷果盈车的潘安之上。
  
  卫玠去世的时候王琅还没出生,因此她并没有见过真人,只是见长辈、同辈每每谈起他都追思叹息不已,时常怪罪谢鲲不加约束,以至于累得卫玠病逝,一来二去,王琅便记住了这个名字。
  
  见王允之还有些迷惑,她解释道:“以前在建康聚会,许多女郎都说他是「害卫郎病逝」的罪人。”
  
  王允之万万想不到是这个答案,一时不知该作何表情。隔了一会儿,他才学王琅刚才说话的语气,一本正经点头道:“断送无数春闺美梦,的确是很严重的罪过。不过他尚且留有一子,是不逊卫玠的美男子,或许可以将功折罪吧。”
  
  王琅被他的样子逗笑,软倒在案几上。
  
  “阿兄你这样我还怎么见他阿姊……万一不小心……哈……都是阿兄的错…………”
  
  #
  
  会稽,上虞。
  
  谢真石对着手中请帖看了好一会,淡如远山的柳叶眉微微蹙着,直到听见身后传来足音才回过神:“坚石?”
  
  “阿姊。”那道修长俊秀的人影拨开重重花枝,轻袍缓带,步履从容,声音如陈年醇酒般令人沉醉,“看什么这般入神?”
  
  “坚石来得正好,帮我看看这张帖子。”谢真石双眉顿舒,一边起身走向弟弟,一边将手中字帖递了过去,“今天上午送来的。”
  动作里透着小心与珍爱。
  
  见她如此对待,谢尚眉梢微挑,心里也生了几分好奇,接过来凝眸去看。
  方一触目,不由脱口赞道:“好字!”
  
  谢真石轻轻点头,附和弟弟的意见。这确实是一张令人惊艳的字帖,比起她以往所见的名家手笔也不遑多让。
  
  谢尚将书写在蚕茧纸上的墨字来回看了数遍,方叹道:
  “此书体我曾于阿父收集的信件中见过,风格一脉相承,骨鲠又有胜之,琅邪王氏,名不虚传。”
  
  “正是王府君家的独女所书。”谢真石亦是一叹,属于少女的清丽眉目中显出几分苦恼,“这位小娘子新盖了座园子,发下帖子邀客共赏,不知怎么,却把帖子发到了我这里,我们和王家可从没有通家之好。”
  
  在这个时代,阶级地位上的差距在女性社交间格外明显,因为女性的社交圈一般由家族姻亲组成。一等士族与二等士族中的男性或许可以是好友,但家族间却绝无可能联姻。
  
  琅邪王氏作为晋朝第一望族,王氏女的社交圈自然不会超出一等士族的范围,也就是祖上三四代内出现过担任三公、尚书之类官员的族人,门风优美,家学渊源,当代又有族人居朝中显要职位的家庭。即便由于客观上的地域原因——第一等士族多在建康落户,地方郡县罕有——王氏按常俗屈尊纡贵,但陈郡谢氏的门第也还是稍嫌低了一些。
  
  谢真石微微苦涩地想,若是阿父尚在,谢氏也能算士族中偏上游的家族,如今支撑谢氏门第的,是官居太常卿的叔父谢裒。
  太常位属九卿之一,官三品,秩中二千石,是阿父去世后被追赠的官位,但叔父的声名却远在阿父之下,可以认为这个官位是为谢家受王敦之乱的连累而给出的补偿,谢氏门第滑落,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便听谢尚轻笑一声,摇了摇手中书帖:“阿姊怎么这个表情,莫非是不想收吗?”
  
  “坚石是真不明白还是假不明白,琅邪王氏何等门第,我……”说到这里,她忽然反应过来,“坚石可是知道什么?”坚石是谢尚的小名。
  
  “瞒不过阿姊。”谢尚收敛笑容,半边身子倚上亭中石柱,动作说不出的风流蕴藉,“我前两日在句章遇到了王允之。”
  
  谢真石一愣:“王会稽之子王允之?坚石和他有交情?”
  
  “昔年阿父在大将军手下任参军时认识的,建康一别四五年,我亦没料到他还记得。”
  
  谢真石听出他平淡里隐藏的自矜得意,忍不住笑了起来:
  “坚石风采出众,观者孰能忘之。”
  
  谢尚绷起唇线,凉凉一瞥:“阿姊连自家人都要挤兑吗。”
  
  谢真石大笑,故意不接话,只看了看他手中蚕茧纸制成的请柬,有些心疼地提醒:
  “仔细别弄皱了,我很喜欢呢。”
  
  “我似那等人么?”谢尚对姐姐的担忧又好气又好笑,目光下意识在请帖上重掠一眼,忽然轻咦出声,“这帖文写得甚怪。”
  
  谢真石偏头瞥他:“有何奇怪。”
  
  谢尚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敛着眉目将整篇帖文念了一遍,一字不落:
  “花开几日?人生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秋芳堪折,年华正趁,遥襟俯畅,逸兴遄飞。乃设玩花赏景之宴,以金风飨雅客,山色侯佳士,谨请一晤,不负良辰。
  敬颂台安,琅邪王琅上。”
  
  听他这么一念,谢真石也觉出奇怪来了,有些不确定道:“这位王家小娘子的行文风格……似乎是悲尽而兴来呢……”
  
  时下文章,多沿先喜而后悲的路线行走。帖文中的风格却是颠倒过来,先感叹时光匆匆,生命短促,继而一改前情,给人以欢快明朗之感。虽说邀人赴宴的文字本就不宜落入悲处,如此这般反其道而行之的却也少见。
  
  姐弟俩齐齐对着帖文发呆。
  
  过了一会,谢尚先放下请帖,站起身抻了抻自己的手臂,神情慵懒:
  “不仅文怪,名字也怪。王琅,王郎,不知道府君大人是想嫁女还是招赘?”
  
  谢真石额角微跳:“坚石……”
  女儿家的名字怎可随便念在口上。
  
  “我不说便是。”谢尚压下唇角,墨如点漆的凤目微微一转,漫天星辉纷纷沉静,“诸葛家的小娘子素与阿姊相善,这次应当也有收到请帖,阿姊不妨寻她同去。”
  
  谢真石敛容点头:“我理会得。”
  他们姐弟刚除丧服,一应社交断绝三年,只与亲朋故旧来往。如今谢氏门第滑落,任何机会都要积极争取,这次受邀一方面是承受父亲遗泽,一方面是自己弟弟的努力,她一定会牢牢抓住。
  
  见她如此,谢尚反倒沉默下来,良久忽道:
  “阿姊,汝子必娶王氏女。”
  
  语音铿锵,掷地有声。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