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镇上桥头村》作者:尔文ada

第2章 “赖”着不走了

从这以后,洪生每次做饭都会刻意的多做一点,有时候一天送一顿,有时候一天送两顿,时间长了,仿佛每次吃饭的时候,还多出点牵挂来。
端午节这天,洪生包了十个粽子,小黄米泡一天,再塞上枣儿,粽子熟了,稍微凉一点儿,吃的时候凉生生,甜丝丝,糯糊糊;喜欢吃甜的话,再沾点儿白沙糖,这个端午节过的就舒爽了。洪生留了五个,给年青人带了五个,拿了个碗,带了半包糖;村里的人见他又去半山腰,也见怪不怪了,
“洪生啊,又给愣子送饭去啊?”
“噢~”
“今天吃甚了?”
“包了几个粽子。”
“呀,洪生可是个傻后生,愣子还过端午节了?”
“粽叶买多了,我一个人也吃不了!”
现在年青人见着洪生,也不会常常躲到窑洞里去吃了,偶尔洪生要说话,他还会坐在一旁边吃边“听”,当然也有可能他只是在专注的吃。洪生把粽子剥好了,放在洒过白糖的碗里,用筷子夹着滚一圈,四周都沾上了糖,然后把筷子递给眼睛早已经粘在粽子上的家伙,那人大大的咬了一口,
“里面包了大枣,小心核。”
洪生脸上挂着连他自己都说不明的满足笑容,可能是他15岁时就经历了家人陆续离开的变故?可能是他太早的独立又太早的体验什么叫孤独?可能是陪了他十三年的大黄狗老死了以后,他再也没有过什么伴儿?也可能是这个世上没什么人会牵挂他或是他会牵挂什么人?……年青人的出现,洪生可怜他,同情他,时间久了,就和养了一条小狗仔子一样,看着他吃的很满足,慢慢的对自己放下戒心,感觉他似乎很需要自己,竟然也会别样的开心。
七月末的一天,洪生从地里回来,路过半山腰时,看到几个放了暑假的调皮孩子,围在年青人住的窑洞外嬉闹,
“愣子,出来,给你馍馍吃!”
说着有人给里面丢树枝,有人拿草叶子包了土块或石头往里面扔,还有人嬉笑着用草叶子包了块牛粪往里扔;洪生看到,大喊了一声,
“小娃子干甚呢你们?”
小家伙们一看来了人,忽的一下笑叫着跑掉了;洪生走到窑洞前,往里探了探,问,
“打着你没?”
对方亮晶晶的大眼睛看着他,
“出来我看看打着了没?”
那人犹豫了一下,出来了,看了洪生一眼,又探着头四处望了望;脸和衣服都是黑乎乎的,那个几调皮的娃儿只是想逗逗他,也没要伤人的意思,扔的东西并不用力,貌似也没伤着;
“饿了哇?”
年青人眼神忽的被拉了回来,又亮晶晶的看着洪生,惹得他忍不住发笑;
“今天晚上是稀饭馍馍,你吃几个?”
只见年青人貌似吞了吞口水,低着头咬了咬嘴唇,抬头伸出个食指,洪生瞬间闪过一阵惊喜,从“认识”到现在,两个多月了,这是两人第一次“互动”,以往都是洪生说,那人吃,偶尔貌似也像在“听”,但都没有回应,今天洪生只是想逗逗他,没想到这人给了他这样的回应;这种感觉怎么说,就像亲手养大的小狗,第一次发现他很“通人性”一样,你让它“握手”的时候,它会把一只前爪搭在你手上;试探着又问了句,
“一个够吗?”
对方貌似想了想,又怯怯的伸出两个手指,
洪生开心的笑了,
“好,就带两个,你等我啊,我现在就回去做!”
七月末,地里的荞麦能收了,洪生种的不多,也才三亩,于是一个人又割又收又打的,足足忙活了一个来星期,这些天,只要他从土窑那里经过,年青人便会远远的跟着他,等到了地里,他开始干活儿时,那人便坐在一边,洪生待多久,他待多久;有一次洪生偷偷的打量他,发现这人在跟一只蚂蚱较劲,抓了放,放了抓;最搞笑的是,一开始是单手扣,后来是双手扣,扣不住就用身子去扑,滚的一身的黄土,像极了他们家以前的大黄狗;于是令洪生单调的农务忽然间频添了不少乐趣。年青人偶尔还学着他的样子去拨荞麦,荞麦根浅,洪生又锄的勤,土也松,结果这家伙用太大力了,第一次拨竟然摔了个背朝黄土脸朝天,惹的洪生大笑。
八月底到九月初,立秋之后,这年竟然连着下了一个星期的秋雨,俗语说,“一场秋雨一场凉”,这雨下过后,天气也没那么燥了;又是一个电闪雷鸣的雨夜过后,洪生早晨起来打开院门,看到门口黑乎乎的一团,还吓了一跳;对方显然也被惊醒了,抬头看到是他时,貌似眼中还闪过一丝“惊喜”?
“怎么坐这儿了?”
那人站了起来,低着头,身上还是湿乎乎的,头发一缕一缕粘在额头上,脸上是一道道的黑色印痕,像个可怜的花猫一样,
“淋雨了吧?”
“塌了……”
发出的声音有点低,有点哑,还有点犹豫,洪生当时愣了一下,以为自己听错了,
“什么?”
“塌了!”
这次说的更清楚了一些,洪生说不出什么感觉,这是第一次听到这人发声,以前大家一直以为是个哑巴呢;是惊喜吗?还是感动?反正说不上来;
拉着人进了屋,那家伙就找了个拐角蹲那儿了,然后那眼神看了洪生一眼,又一眼,貌似不准备走了;看着那张花猫一样的脸,洪生叹了口气,烧了三锅水,去村头还又挑了两担(一担两桶),才把这“花猫”洗干净;他的脏衣服就地烧了,拿了自己的几件先给穿上,可能是太瘦的缘故,那衣服到他身上,就跟空架子挂的一样,可能是在外面流浪的有点久,年青人的脸上,颈部,背上,甚至是腿上,都有一块一块的癣,洗干净的头发耷拉在眼睛上,年青人难受了就甩甩头,于是洪生就给他剪了,剪的虽然参差不齐,但看起来还是精神了很多,尤其是眼睛,显得更亮了;从头到尾,那人一声不吭,洪生让他蹲着他就蹲着,让他站起来他就站起来,不过脱裤子的时候貌似还有点害羞,双手挡在腿间,看的洪生直发笑。
下午洪生又去了趟镇上,买了管治癣的软膏药回来,拉过年青人,给他上上下下涂了一遍,晚饭的时候,洪生端了一个碗给他,他就抱着碗蹲在了最里面的墙角,还是那种吃法,给嘴里塞的满满的,嚼的很费劲;洪生想尝试着跟他聊聊天,
“你会说话哇?”
那人吃的很认真,
“你叫甚了?还知道不?”
那人吃的很认真,
“我大名叫王洪生,小名叫洪生,你了?”
那人依旧吃的很认真,
“够不够了?再来个馍馍哇?”
那人眼睛抬起来了,犹豫了一下,挪到饭桌跟前,把手伸向了洪生;洪生无奈的笑了,
“你这就是知道吃!行,知道吃也挺好,挺好!”
洪生家有两间房,准确的来说,也叫窑,屋内顶上是半圆拱型,内墙上又是泥坯又是泥,一层一层,所以墙壁足有多半米厚,左边一间,他爷爷奶奶活着的时候,是他们住,出来一条两米宽的廊叫外间,做厨房用,外间右边是他父母活着时候,一家三口住,如今,他住一间,另一间堆得些杂物;别看这房子不起眼,老一辈的智慧全在里面,房子墙厚,冬天保暖,夏天抗暑;洪生将另一间腾出半个炕,拍一拍枕头对年青人说,
“你就睡这儿哇!”
第二天天气放晴,洪生拿了麻袋准备就下地,这玉米也能收了;村里的布局很是简单,一条道,左右两边都是人家,老一辈说,以前这桥头村,就是一条河沟,搬来的第一户人家姓王,后来这王家在这儿繁衍生息,祖祖辈辈,便成了现在的村,所以现在桥头村大部分都姓王,家家都能多少攀点本家亲;桥头村以大队(村委会)为界,三十来户人家分为沟里头和沟外头,洪生家住沟里头,那个病媳妇来前,洪生家还养过一头驴,后来为给媳妇看病,驴也卖了,每到春耕秋收,便只能去沟外头他二爷爷家借,二爷爷年纪和他父亲差不多,不过辈份高,所以叫声爷爷;洪生一出门,年青人就屁股后面跟上了,不远也不近,有个陌生人,大伙儿见着了好奇的打量两眼,有人问,
“洪生,你家来亲戚了?”
洪生笑笑说,
“不是!”
“这后生(年青人的意思)是谁了,咋没见过了?”
“半山住的那娃子!”
“就是半山上那愣子?”
洪生嗯了一声;有人又问了,
“洪生你这是把他洗涮干净准备养他呀?”
“多双筷子,不费劲儿!”
“哎呀洪生可好心了!”
“这愣子不像咱这儿的人么,洗干净了白冻冻(夸一个人白的意思)的,也是个好后生!”
“哦,可惜愣了,不然能跑咱们这儿?”
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洗干净的年青人,又为村里无聊的人们献上了一天可供消遣的话题。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